钢铁去产能:不是一减了之 一搬了之 一卖了之 2016-08-10

国内的钢铁去产能正处在关键时刻。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钢铁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47%。下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钢铁去产能实施力度,从目标任务的分解转到实质性推进阶段。

 

“钢铁去产能势在必行。”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近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宝钢集团公告称,将在2016年—2018年期间压减钢铁过剩产能920万吨,并在规定时间内拆除或封存相关冶炼装备,不再恢复生产。

 

不是一减了之:去产能的同时要做强做优

 

今年上半年,随着钢材价格大幅反弹,国内钢铁业扭亏为盈。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25.87亿元,同比增长4.27倍。

 

市场好转导致部分停产钢厂复产,去产能工作由此变得更加艰巨。在这种背景下,宝钢去产能的态度是坚决的。从公开数据看,宝钢的粗钢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但去产能的量占到全国总计划的近10%。

 

“作为基础工业,钢铁行业以前是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如今 去产能 ,和做强做优相辅相成,要解决 好不好 的问题,给下游产业提供更好的材料。”陈德荣表示。

 

基于此,宝钢一方面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宝钢股份冷轧厂质检站的幺云蔚参与了宝钢首条热镀锌生产线的改造。同样一条生产线,产量不变,产品结构却从建筑类的彩涂基板,升级到汽车板,再升级到超高强钢汽车用材。“我一直相信,这才是钢铁业转型调整的正途,而不是想到要搞新的,就把过去的成果随意扔掉。”

 

另一方面,宝钢和武钢的重组也备受市场关注。陈德荣告诉记者:“宝武联合,符合资本和市场的内在逻辑。有人说,宝钢联合后按产量计会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看重的是联合后两家企业在产品、采购、物流、加工和研发等方面产生的协同效应。”

 

比如汽车板,宝钢武钢都生产,原来宝钢的汽车板卖到华中,武钢的汽车板也卖到华东,联合后就不用将产品长距离运输了,这对控制成本有很大帮助。“我们要通过联合,实现效益的最好最优。”陈德荣说。

 

不是一搬了之:建都市型钢厂为绿色城市贡献正能量

 

与去产能相呼应,今年7月下旬,环保部通报开展钢铁业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钢铁业能不能过环保关,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作为身处国际大都市的钢厂,宝钢很早就直面这个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将钢铁厂搬离城市,就可以一劳永逸。

 

事实上,一搬了之的想法是不科学的。钢铁业产生的物流量巨大,布局上要么靠近原料产地,要么靠近客户。如果宝钢远离东部制造业中心,钢材要远距离运输,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只会更大。

 

在环保问题上,陈德荣认为:“钢铁要按照最严《环保法》的要求,走向绿色制造——这不仅指钢铁产品是绿色的,生产过程是绿色的,宝钢还在探索,如何建设都市型钢厂,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贡献正能量。”

 

据介绍,宝钢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陈德荣说,宝钢转型的三大平台——钢铁生产平台、能源转换平台和城市矿产开发平台,后两个与绿色城市息息相关。比如能源转换,钢铁生产中的低温余热(200—300度),对城市而言是很好的热量来源,可以有效替代周边区域宾馆饭店的小锅炉生产,后者恰巧是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再比如城市矿产开发,大城市每年的汽车报废量很大,废旧汽车的拆解回收,可以放在钢厂进行。一些城市危废物的处理也可以交给钢厂。像使用过的油漆桶对环境危害很大,宝钢用高炉处理,去年一年就处理了8000吨。“要让钢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招人喜而不讨人嫌”。

 

不是一卖了之:用存量土地发展新经济 带领员工一起转型

 

大手笔去产能,会腾出不小的存量土地资源。在上海这样寸土存金的城市,这些土地的价值不言而喻。

 

“我们不能简单把土地卖掉搞房地产,贪图眼前的一次性收益。而要把土地、员工、厂房甚至停产的高炉结合起来,转化为新平台和新载体,与城市新产业新经济融合。”陈德荣告诉记者。目前,宝钢集团已经被国资委纳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钢铁之外,集团新成立了两个部门——钢铁服务业发展中心、不动产和城市新经济发展中心。

 

今年上半年,利用原特钢板块的部分厂区,宝钢规划建设“创客空间+专业服务+投资基金+技术平台”的吴淞口创业园,重点发展先进材料、3D打印、能源环保等科技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特钢板块的土地、水电风气设备及检测装备系统等,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园的生产性服务资源。甚至连宝钢不锈钢停产后的大型高炉,也计划通过创意设计,改造成工业博物馆和创意空间。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企业带着员工一起转型。”陈德荣说,钢铁去产能不能树倒猢狲散,钢铁工人转型也不是去餐馆端盘子,可以发挥他们在技术方面的特长,在新经济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宝钢开了一系列培训班,如“产城结合”班、“产融结合”班、“产网结合”班,结合企业的创业园区,帮助工人顺利转型。

 

参加“产城结合”班的宝钢特钢员工张玉天说,经过两个月的课程培训,原来的地产行业“门外汉”已初窥门径。“作为宝钢转型的首批探路者,我们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创造宝钢的新事业、追求自己的未来。”

 

摘自新华社